隋代三教论议,见诸记载的不是很多。隋文帝时,曾令道士褚揉讲《老》经,僧人前往听讲并发生争辩。文帝还就“老子化胡说”,召集僧道及大臣论辩。隋炀帝时,始平令杨宏集道俗于智藏寺,让道士先开讲道经,道士于永通以《老》经立义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有僧慧净发问:“‘有物混成’,为体一故混,为体异故混?若体一故混,正混之时,已自成一,则一非道生;若体异故混,未混之时已自成二,则二非一起。先生道冠余列,请为稽疑。”据说当时于永通茫然忸怩无所对。[38]这是见诸记载的隋唐时期关于涉及佛道哲学命题的较早较详细的论对。
唐王朝建立以后,唐高祖在国子学首开三教论对。在一次释奠礼上,高祖召徐文远讲《孝经》,沙门惠乘讲《波若经》,道士刘进喜讲《老子》,再命儒学大师陆德明“难此三人,各因宗指,随端立义”[39]。武德八年(625年)释奠,则以国子祭酒和国子博士为主,僧惠乘、道士李仲卿、潘诞为宾,“堂列三座,拟叙三宗”[40]。这是唐王朝举行的三教同堂论对,以儒为主、三教共济的新形式。唐太宗时,除了贞观十二年(638年)由太子李承乾召集在弘文殿曾有过一次僧唱主角的三教论议,太宗本人没有搞过三教论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