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施莱尔马赫之后,神学就不再感到必须在科学法庭或在康德的实践理性法庭之上为自己辩护了。现在神学有了一种新的感觉,它可以在体验之中进行自我证明,因为,虽然它再也不能宣称自己在科学上可以证实,但是现在,在象征性的表达感受的生命体验中,可以发现它的真实性。[19]
从施莱尔马赫的思想内蕴中,可以深刻地感知到其与中国传统哲学对“道德”自觉或终极关怀的某种内在的一致性。在中国传统哲学本体论中,对“道德”自觉无疑是通过“象征性的表达”,即以主体在现实世界中的感知、体验和自我证明(“自得”)而实现的,在施莱尔马赫的思想中,神学同样是体现在象征性的表达、感知和体验生命的现实维度上,即终极关怀完全内在于“可道”世界的自然和历史之中[20]。
[1] 《管子·心术上》。
[2] 《礼记·中庸》。
[3] 《道德经·六十三章》。所谓“大小多少”意指:“大小者,大其小也,小而以为大也。多少者,多其少也,少而以为多也。视星星之火,谓将燎原。睹涓涓之水,云将漂邑。”(高亨:《老子正诂》,上海,开明书店,1943,第132页。)
[4] 《管子·心术上》。
[5] 《诗经·周颂》,阮刻《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影印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