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说还羞,随时可成中产阶层
早在国家统计局从收入角度出台中产阶层标准前,中国社会科学院就从社会学角度出台过同样的标准。有意思的是,据说中国社会科学院2003年在进行这项抽样调查时,有一个问题是“您,中产了吗?”
说它“有意思”,是因为他们推出的中产阶层4大标准 11中,就有一个是主观判断。换句话说,仅仅从主观上就可以认定某人是否属于中产阶层。
说你是,你就是,不是也是
中国人家喻户晓的一个句式是:“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在中产阶层的认定上,也完全可以套用这个句式:“说你是,你就是,不是也是;说你不是,就不是,是也不是。”这使得中产阶层成了一个筐,谁都可以往里装。
例如,主观概念中认为中产阶层“应该”是白领,不包括体力劳动者。于是本书作者就听说这样一件事:某学生的父母因为都是“卖鱼的”,所以受到班主任的歧视,因为他进不了中产阶层。可实际上呢,“卖鱼的”年收入要远远高于这位被称为中产阶层的老师!
更有意思的是,一份调查表明,北京人中有高达46.8%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属于“中产”,可是在他人眼里得到认同的却只有4.1%。